中山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
信息来源:中山市财政局发布日期:2008-02-13
中山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
各位代表: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,现向大会报告我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,请予审议。 一、关于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,市政府和财政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,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一次全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,坚持“科学发展、改善民生、促进和谐”的工作方略,严格依法理财,强化收支管理,深化财政改革,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,提高预算执行力,使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,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,提前并超额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财政收支目标任务,为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171万元,完成人大通过预算的114.69%,比上年增长29.6%,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。其中,市本级收入760980万元,为年初预算(以下简称为“预算”)的115.52%;中山火炬开发区(以下简称“火炬区”)收入100191万元,为预算的108.77%。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具体完成情况: 1、国、地税市级收入654674万元,为预算的104.38%,比上年增收136445万元,增长26.33%。 2、农业“两税”收入127641万元,为预算的268.22%,比上年增收60736万元,增长90.78%。 3、其他财政收入44477万元,为预算的101.7%。 4、国有资产经营收益8078万元,为预算的88.77%,其中市本级完成预算的100.98%。 5、专项收入(排污费、教育费附加)26301万元,为预算的113.22%,比上年增收2814万元,增长11.98%。 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净收入18152万元(含中央及省税收基数返还、专项拨补、专款及一次性拨补、上解上级支出),再加上年度结余收入153891万元,全市本年度可支配财力1033214万元。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7559万元(其中:市本级789653万元,火炬区87906万元),比上年增支233971万元,增长36.35%;结转2008年支出87952万元,合计965511万元,剔除2006年度结转2007年支出的88171万元后,为预算748125万元的117.27%。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具体完成情况: 1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6064万元,结转2008年支出(以下简称“结转”)11076万元,合计137140万元,为预算的139.89%。 2、公共安全支出66225万元,结转10197万元,合计76422万元,为预算的119.05%。 3、教育支出77389万元,结转5887万元,合计83276万元,为预算的121.14%。 4、科学技术支出17591万元,结转13859万元,合计31450万元,为预算的162.46%。 5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138万元,结转2427万元,合计12565万元,为预算的131.57%。 6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819万元,结转1720万元,合计64539万元,为预算的140.02%。 7、医疗卫生支出17318万元,结转1222万元,合计18540万元,为预算的106.89%。 8、环境保护支出11232万元,结转1990万元,合计13222万元,为预算的142.06%。 9、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9120万元,结转3627万元,合计62747万元,为预算的121.28%。 10、农林水事务支出59378万元,结转9780万元,合计69158万元,为预算的125.76%。 11、交通运输支出4914万元,结转1149万元,合计6063万元,为预算的99.26%。 12、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4452万元,结转3858万元,合计18310万元,为预算的264.68%。 13、其他支出44076万元,结转21160万元,合计65236万元,为预算的125.06%。 14、镇区税收返还支出306843万元,为预算的125.97%。 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去一般预算支出,累计结余155655万元(其中市本级153606万元,火炬区2049万元),减去结转2008年支出87952万元,累计净结余67703万元,实现了收支平衡,略有结余。 2007年全市预算内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16805万元,为预算的477.61%,主要为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基金预算管理,增加收入86708万元,上级补助收入10078万元;政府性基金支出122241万元,为预算的271.72%,主要为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后,增加支出75996万元;收支相抵,当年结余4642万元。 为完成全年预算任务,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: (一)以壮大财力为前提,强化征管措施,确保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。 去年,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,坚持不懈狠抓收入,采取有效措施,应收尽收,促进财政收入连创新高。一是强化收入分析,依法加强税收征管。财政、税务部门建立征管联席会议制度,对收入形势及时跟进分析,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对应措施,加强重点税源监控,使财税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,月均增幅达到30%以上。同时,坚持抓大不放小,简化农税征收流程,保证农业两税收入及时入库,全年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增幅分别达88.42%和112.15%。二是规范土地及规划收入管理,挖掘非税增收潜力。按照“收支分离、封闭运行”的原则,规范土地储备资金的运作。同时,将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价款纳入基金预算管理,全市规划收费统一由市财政部门征收,加大历史办证欠费清缴力度,进一步增加政府非税收入,增强财政调控能力。三是继续深化“收支两条线”改革,探索国有资源有偿转让的市场化途径。2007年新增31个收费项目纳入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;成功举行9次小汽车号牌拍卖,成交金额累计3319万元。此外,积极盘活闲置资产,完善物业出租管理,追收财政债权。由于征管措施得力,财政收入增幅创六年来新高。 (二)以协调发展为目标,创新扶持理念,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。 围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,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、资金扶持、机制搞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,积极调整财政政策,创新扶持理念,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。一是优化财政扶持企业发展政策,加大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政策优惠力度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2007年,整合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,并争取到中央、省安排资金9771万元,适时调整对不同行业、领域的扶持力度,发挥资金放大和引导的最佳效应,促进企业挖潜改造、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;同时,继续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、健康医药、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不断优化经济结构。二是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,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,推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着力改善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。2007年共筹集建设资金13亿元,确保了北外环路、古神公路、城桂路二期等一系列市级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。三是创新对困难镇区的扶持方式,落实“三奖一补”政策,制定后进镇区分类管理的新办法,完善激励型转移支付制度。四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,加快新农村建设。对支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,支出重点向农业基础设施、农业公益服务、扶持后进村和农业龙头企业倾斜。2007年安排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扶持资金、农业现代化小区建设及农产品流通加工配套经费、农业科技扶持贴息资金2155万元,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;市财政投入1.5亿元推进农村五项工程,新建农路226.8公里、农桥63座、涵闸70座,改造中低产田1.2万亩,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。 (三)以增强保障能力为重点,改善社会民生,努力构建和谐中山。 2007年各级财政部门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,按照公共财政要求,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,提高直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项目支出比例,并着重向农村、基层倾斜,促进十项民生工程建设。年初预算安排用于提供公共服务、发展公益事业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3%,同时,将市级新增财力的60%用于公共产品支出。 一是以完善养老、医保、低保三大保障体系为重点,推进社会保障“全覆盖”工程建设。2007年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和农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.7亿元,并将新增财力的20%用于社保支出,累计投入达到2.54亿元,比上年增长116%。继续落实市镇两级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政策,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向医疗保险过渡,使农民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得到更大的实惠。2007年全市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达420万人次。同时,不断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,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。包括提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;实行低保人群分类救济;应对物价上涨,启动价格调节基金,对全市低保家庭、城镇“三无”人员实行物价补贴、临时救助等措施,落实生猪饲养补贴政策、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,缓解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及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。此外,市财政安排1506万元启动第三期低保家庭危房改造,为困难群众切实改善居住条件;安排促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1800万元,比上年增长50%,实现城乡居民和农民转移就业。 二是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,启动全民健康工程建设。2007年,市财政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260万元,重点启动农村基层卫生站建设,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。计划2007至2008年建设社区卫生站143间,市财政已拨付首批卫生站建设补助354万元,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558万元配备卫生站基本设备、开展社区医务人员培训。同时,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疾控中心、第二人民医院、新中医院、博爱医院第三期工程、大茅医院改造工程建设,市财政投入相关建设经费达1.38亿元。2007年,市级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64%。 三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,提升城市文化内涵。2007年我市安排免费义务教育经费共计1.19亿元,实现本市户籍21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;安排创建示范性高中经费、高职院设备经费、幼教与特教经费、扶困助学、振兴初中等专项经费3850万元,教育投入增长22%,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均衡协调发展。启动中山职业教育园区建设,全市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达4.36万人。此外,投入资金近6亿元,推动市博览中心等城市文化工程建设。 四是建立公共安全保障机制,建设“平安中山”工程。市镇两级投入1500万元设立平安风险金,投入6000万元,全面启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;市财政安排政法网建设经费3000万元,公安投入增长42%,消防投入增长124%,为全市“大平安”工作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。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投入,市财政拨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、动植物防疫检疫、“瘦肉精”检测等经费共1865万元,从源头严把农产品安全质量关;安排食品药品安全宣传、检测、专项整治经费3100万元,促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,2007年,市镇两级安排水利防灾减灾资金3.2亿元,西河水闸重建工程、中顺大围中山段达标加固工程等67宗防灾减灾工程项目正有序推进。 五是加大环保投入,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。2007年市、镇、村投入内河整治资金近3.12亿元,逐步恢复内河涌防洪、排涝、灌溉、景观功能。市本级安排四旁绿化经费、林相改造、海岸红树林造林工程共计5550万元,完成12500亩的林相改造种植任务,镇区“四旁”绿化512公里,种植红树林1218亩,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。此外,市财政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每万吨处理能力补贴400万元,并定额贴息50%,累计拨付支持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经费1.03亿元,促进小榄、三乡、坦洲、火炬区等多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。 (四)以完善制度为动力,深化财政改革,不断提高科学理财水平。 去年,通过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的各项改革,出台一系列新的财务管理办法,从制度和纪律上加强对预算编制、执行的规范,强化预算约束力。 一是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法定性。完善预算追加程序,规范超收财力的分配,从超收财力中安排1亿元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,并按法定程序向人大报告,使财政预算更加公开、透明。二是增强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。完善综合预算,规范结余资金和项目资金的管理,对结转超过两年的项目经费收回重新安排;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要求主管部门将预算细化至具体镇区及项目;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,完善基金审批手续。三是增强资产管理的创新性与系统性。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、财政债权债务清理工作,理顺历史遗留问题;完善财政资金借收制度、会计核算制度等,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;对预算单位办公设备购置经费实行统筹管理,建立办公设备购置联席审批制度,严把资产处置和配置关;建立市直预算单位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,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。四是增强政府采购的规范性与公开性。制定政府采购工作规程和专家论证制度,对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编制、政府采购项目的组织实施、采购方式确定程序等进行规范,并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,降低采购成本,全市共计完成采购金额19.25亿元,节约采购资金2.67亿元,节支率达12.18%。五是增强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。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,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,对六个困难镇区的专项补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。 (五)以财政监督为手段,强化绩效管理,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。 2007年,各级财政部门以建立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,对重点专项资金及财政性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,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。 一是试行市直预算单位绩效量化目标管理制度,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跟踪问效。2007年开展重大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共104项,金额超过10亿元。二是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,在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,对中山市海岸红树林造林工程财政支出等项目作出绩效评估,并对市城区公房管理所信息系统等项目进行绩效评价,推动我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。三是试行部门预算执行反馈制度,以教育系统和林业系统为试点,编制部门决算草案上报人大,增强预算单位的绩效意识,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。四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,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实时监督系统。开展与预算单位的财政业务管理系统联网试点,并将预算编制、执行、监督系统三大模块的实时监控扩大至镇区等基层预算单位。五是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、拨付、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开展检查,市本级全年组织专项检查项目16个,涉及金额12亿元。同时,对财政投资的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,做好基建项目委托中介审核和资产处置的日常监督工作。大力加强财政内外监督,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对项目审核、指标下达、资金拨付过程进行实时检查,变事后监督为事前、事中监督;加强与人大、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强化外部制约,使财政管理和运作更加规范。 当前,财政管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,一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仍有待加强,资金拨付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,公共财政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;二是镇区间财力不均衡仍较为突出,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;三是财政监督方式有待改进,监督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。以上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、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。 二、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是继续扩大财政收入总量,增强财政综合实力,为实现“十一五”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,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,抢抓机遇,奋力拼搏,快速发展的重要一年。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,对于加快和谐中山建设步伐,实现我市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,具有十分重要意义。 当前,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态势,随着“经济强市”战略的实施和“十项重要民生工程”的推进,产业竞争能力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,经济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,为财税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。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财政面临的减收增支因素仍在不断增大。为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,防止通货膨胀,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,对我市经济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。同时,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、内外资所得税合并政策的出台、生产资料价格、电力、土地等资源环境的约束,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;银行贷款利率的调高,使财政还贷压力增大。再次,规范津补贴、市镇财政体制调整以及对教育、社保、农业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出逐年加大,市本级可用财力相应减少。 综合判断,虽然我市财政经济形势总体上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,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。因此,抓好增收节支仍是2008年财政工作的主旋律。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,制定我市2008年预算草案如下: (一)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。 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: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,根据市委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,坚持过“紧日子”的思想,坚持“生财有道、聚财有方、用财有规”的原则,坚持解放思想、改革创新、关注民生、科学调控、依法理财、科学理财,着力推进节能减排、生态建设和自主创新,着力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,完善公共财政体系,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,努力构建推进科学发展、社会和谐的财政管理新机制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,按照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,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按973126万元安排,按可比口径增长13%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净收入,减去上解上级支出,合计965859万元。按照《预算法》的规定和量入为出、收支平衡的原则,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965859万元。 (二)2008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。 根据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,为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、合法性和权威性,确保预算收支平衡、完整统一和真实可靠,做到公开透明、准确预算,200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:1、依法治税、依法理财原则。2、规范管理、科学理财原则。3、明确责任、分级负担原则。 4、集中财力办大事、勤俭节约原则。 2008年市级财政预算改革的重点是: 1、明确预算编制的责任主体。预算单位需对预算的真实性和预算执行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负责。 2、突出财力分配的公共性。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,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支出的需要。 3、增强财政资金的绩效性。继续加大对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力度,将项目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。 4、强化预算管理的综合性。对单位预算内、外各项财政资金、政府性基金、其他收入、历年结余资金实行统一管理,统筹安排。 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安排如下: 1、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865529万元,其中: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59907万元,按可比口径增长13%;中央及省税收返还市级补助净收入、上解支出合计-7834万元;火炬开发区体制上解收入13456万元。 2、根据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,市本级财政支出相应安排865529万元,其中:(1)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530839万元,(2)镇区税收分成334690万元。 2008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重点安排情况如下: 根据2008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,市本级财力用于公共服务、公益事业支出占57%,用于维持政权运转支出占27%,用于防范风险支出占7%,用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支出占7%,用于转移支付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出占2%。 主要项目包括: 1、着力建设“经济强市”,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,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:安排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.37亿元,比2007年增加9700万元,其中,新增外贸促进专项资金2700万元,中小企业信用担保、名牌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,节能降耗、清洁生产发展专项资金250万元,商贸流通、工业购销专业市场专项资金500万元,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600万元;工业、服务业、科研共性技术(检测)服务平台增加1000万元、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发展资金增加500万元,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1400万元,奖励类专项资金增加800万元;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增至400万元,粮食风险基金增至3000万元,整合会展经费800万元。 2、着力城乡统筹,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持政策,促进新农村建设:新增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及开通大面积耕地路桥资金5000万元,现代农业、渔业机械化建设550万元;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增至934万元,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补贴增至940万元;安排西河水闸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2.29亿元,内河整治资金1亿元;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,安排2235万元扶持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0万元以下的经济后进村及老区建设。农林水事务同比增长15.76%(加上水利建设基金、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安排的农业支出,同比增长22.58%)。 3、着力解决基本民生问题,加大卫生社保支出,扩大政策受益面:新增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基本医疗保险补贴3200万元;社区卫生服务经费(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)增至1500万元。卫生支出同比增长19.7%。安排农村养老保险基金、城镇社会保险财政专项补贴等社保资金2.17亿元,安排城乡社会救济及最低生活保障金2180万元,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增至2000万元。社保支出同比增长21.02%。 4、着力提升全民素质,增加教育文化支出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:新增中等职业学校奖学金、助学金1000万元,教育现代化试点200万元;安排职业教育发展补助1200万元;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增至7200万元,振兴初中经费增至1200万元,创建示范性高中专项经费增至1200万元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0.11%。新增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开发200万元,文物普查专项经费100万元,文化名城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;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增至500万元,图书馆购书经费增至460万元。文化体育与传媒同比增长24.52%。 5、着力保障平安,维护公共安全,促进平安中山建设:加大食品药品、交通、公安等领域的投入,新增食品药品整治专项经费200万元;安排健全农业标准体系、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资金1300万元,公安、交警、边防、消防、武警等部门装备购置与维护3535万元,继续安排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及政法网建设经费3000万元,安全生产专项资金600万元。公共安全支出同比增长28.39%。 6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,增加环保和基建投入,建设宜居城市:预算内安排基建支出2.7亿元,同比增长125%,重点推进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工程、第二人民医院、纪中、一中初中部、中山中专、广东理工职业学院、高职院三期等项目建设;专项规划及调研经费增至3000万元;加大环保投入,新增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283万元;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补助增至1.5亿元,市污水处理厂补贴增至4000万元,生态市建设专项经费增至100万元。继续安排海岸红树林造林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、四旁绿化等林业专项经费4000万元;安排城维费1.8亿元,同比增长38%。环保支出同比增长30.62%。 7、着力协调社会发展,增加社会事务支出:新增村(居)两委实绩考核专项经费500万元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200万元,妇女民生直通车经费200万元;安排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552万元、法律援助补助经费120万元;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经费及社区志愿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增至130万元,国家赔偿经费增至150万元。 8、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,加大转移支付力度: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.2亿元,对民众、阜沙、神湾、大涌等镇进行重点帮扶。 9、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,规范津补贴制度:预留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补贴经费3.7亿元,预留增人增资经费7600万元;干部培训经费安排3600万元,同比增长44%。 10、着力防范财政风险,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:安排防范金融风险及偿债准备金3.6亿元,同比增长29%。确保预备费符合《预算法》的规定,2008年安排1.55亿元,同比增长46%。 (三)市本级预算内基金预算草案。2008年市本级基金收入计划622373万元,其中: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592388万元,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6000万元;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000万元;地方水利基金收入9100万元;其他基金收入3885万元。加上年结余57605万元和上级补助9993万元,合计689971万元。支出安排657780万元,其中: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613388万元(含市级支出81000万元,用于农业开发、社会保障、基本建设支出、经济适用房建设及土地储备等方面),收支相抵,结余32191万元。 (四)金融风险金。到目前为止,我市尚有8.4亿元中央再贷款未偿还,每年约需归还4.2亿元,为确保我市按时归还中央再贷款和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,预算安排从多渠道筹集金融风险金,包括:预算内安排2亿元;从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按10%提取金融风险金6000万元;火炬开发区、南朗镇等实施一级财政体制的镇区上缴金融风险金2000万元;金融资产回收处置收入上缴1.4亿元。 三、坚持改革,不断创新,将财政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8年,财政工作总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,压力与动力同在,虽然近年来全市财政增收呈现强劲态势,但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因素增多,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对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财政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。2008年,财政工作要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,围绕“五个坚持”和“五个支持”,即“坚持收入保增长、坚持支出保重点、坚持以民为本、坚持规范高效,坚持绩效主导;支持科学发展、支持社会民生、支持教育文化事业、支持城乡统筹、支持应急保障”,具体抓好以下工作: (一)加强财税收入分析,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。一是继续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和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,及时通报财税情况,确保收入征管措施落到实处。同时,继续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,坚持依法治税,应征尽收,保证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。二是做好对政策的研究工作。进一步完善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,抓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以及国家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政策、提高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的研究分析工作,认真测算税收政策变动对全市收入的影响,积极采取应对措施。三是抓好重点税源建设,优化财政扶持企业政策,围绕推进结构调整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,大力支持大企业、大项目,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为财政增收提供持续、稳定的财源,壮大地方财力。四是强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。加快非税收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,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、使用权、冠名权、广告权、特许经营权的有效管理方式,通过公开竞投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经营,挖掘非税增收潜力。同时,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足额纳入财政预算,切实落实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国库,增加财政收入。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和分成模式,探索土地出让金收支与失地农民低保、社保等农村社会保障的衔接,推进和谐社会建设。 (二)狠抓重点支出保障,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果。要按照公共财政要求,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,有保有控有压,加大民生项目支出力度,将新增财力的68%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,切实保障教育、农业、公安、社保、卫生等专项支出,使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一是重点确保十项民生工程的建设,落实资金支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发展,并向农村基层倾斜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重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,实现多层次的医疗保障。同时在完成社区卫生站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,新增全市医疗卫生数据平台建设项目,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,创新公共卫生经费供给方式,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。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工作,积极与劳动、社保、地税部门协调配合,强化征缴和社保基金的监管,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。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。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,着重解决特困户的生活保障问题。三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各项惠农政策的好处。四是加大环保节能项目的资金投入,加快我市交通、能源、生态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,优化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,努力提高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此外,对农业、社会保障、教科文卫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项目,各级财政不仅要在资金上足额保障,还要完善管理办法,加大资金整合力度。进一步探索集中支付模式,增强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,减少中间环节和管理成本,让受益行业和群体直接受益。 (三)着力改革创新,促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。严格执行《中山市市级部门预算准则》,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、执行、决算、监督行为。在执行刚性预算的基础之上,强化预算管理,实行镇区汇总预算,从根本上提高市镇两级预算编制的整体水平。重点加大对结余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,全面实行综合预算,对会议费、会展经费等实行统筹安排;进一步规范部门二次分配和政府性基金管理,全面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;推进资产购置与维护的预算安排与存量资产管理相结合,逐步建立专项资金分配环节的竞争性机制。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,建立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试点,完善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,确保财政资金及时有效使用。要强化政府采购职能,按照采购规模化、行为规范化、工作机制化的原则,推动政府采购工作的纵深开展,强化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,大力节约采购资金。要加强财政业务管理系统与预算单位的联网工作,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网上申报。进一步规范市级财政资金的清收管理,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回笼,以缓解收支压力,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。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,推动办公用房配置标准化、租赁化、货币化,加快大公房组建工作,降低行政运作成本;加强国有资本管理,尽快将市属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纳入预算统一管理,并根据省的文件精神,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的会计核算工作。 (四)提高镇区理财水平,实现区域财政经济协调发展。要着力推进镇区依法理财,全面编制完整、细化的综合预算,规范镇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;严格执行预算调整、预算追加、超收安排的法定程序,强化债务管理和监督;进一步完善激励型的转移支付制度,加大对镇区公共财政的投入扶持,提高对村级转移支付的力度,并与镇区的各项考核指标相结合。2008年对三角、横栏和黄圃等部分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后进镇区实行一级财政管理,即“一级事权、一级财权、一定两年”,增强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也使市财政可以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扶持其他后进镇区发展。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,严格区分市镇两级的支出范围和责任,对“一级财政”的镇区要严格按照“一级事权、一级财权,一级预算”的原则划分经费支出负担范围。进一步将各项公共财政改革向镇区延伸,加快镇区财政管理系统建设,实现市镇财政业务联网,提高资金拨付效率,并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;加强对镇区的财政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,提高镇区理财水平,以此促进镇区经济的加快发展。 (五)完善监督约束机制,推进法治财政建设。一是严格执行刚性预算,自觉接受人大对财政预算、执行、决算各环节的监督。严格控制预算追加,对追加金额占单位年初预算比例较大的单位,会同市审计部门进行年度审计;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衔接,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预算执行反馈制度,增强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。二是继续加大对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力度,加快绩效评价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组建工作,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体系,促进部门单位自我评价、财政部门综合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,建立健全财政支出事前申报绩效目标,事中、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过程“跟踪问效”机制,并对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绩效评价。三是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程序,通过网上监督、定期检查等监控手段,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,包括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,及时改进部门预算管理工作。四是强化财政审计监督,重点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监管,规范用财行为;加强对工程预决算的专项监督,确保按照实际用途和要求使用资金;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,提高会计管理水平;强化项目投资概、预算的审查,继续扩大评审范围,严把财政投资项目预决算审核关口,大力节约财政资金。五是定期向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报告财政工作情况,加大公共财政的宣传力度,增强财政工作透明度,有效接受社会监督。 各位代表:新的一年,我市财政工作任务艰巨,我们将在市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,不断进取,开拓创新,全面完成财政各项任务,为推进经济强市、建设和谐中山、实现全市富裕安康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! |
友情链接